國際交通

美国智库学者:“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债务陷阱”

  光明日报驻华盛顿记者 汤先营

  身处美国首都华盛顿,记者近期明显感觉到,美国智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在提高,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6年后,美国学术界和战略界对倡议从陌生到熟悉,了解在逐渐加深。很多智库学者并不认同一些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无端猜疑甚至蓄意抹黑。

  记者日前参加了一场由智库美洲社会-美洲委员会在国家新闻俱乐部举办的聚焦中国与拉美关系的讨论会。近年中国与拉美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扩大双多边贸易,赢得相关拉美国家的欢迎,但也引发一些域外国家指责中国提高在拉美地区的影响,讨论会上也不乏这样的猜疑声音。与会的宏观经济与发展中心主任奥塔维亚诺·卡努托对这样的猜疑很不以为然。他表示,讨论不应围绕有关国家对中国在拉美影响力的态度,拉美才应是讨论的主角。他认为,中拉合作契合了拉美的需要,“拉美与中国的合作相互契合”,因此能够成功开展。美洲委员会副主席埃里克·法恩斯沃斯在讨论会上表示,拉美同样期待其他国家尤其是地区大国的投资,可惜并未得到应有的回应。

  研究拉美问题的智库“美洲对话”位于华盛顿,其亚洲与拉美项目主任马丽娟是美国知名的中拉问题专家,该项目近年来一直研究中国与拉美的关系互动。马丽娟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拉经济合作早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就已经开始。近十余年来,中国不仅寻求中拉之间,而且还促进拉美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涉及基础设施、人文交流、贸易、物流、供应链、金融、电信和农业等领域很多。如今,部分拉美国家已经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确认相关重大经济合作项目,拉美地区与“一带一路”建设关系密切。马丽娟认为,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将进一步推动拉美地区的互联互通、贸易与商品流动,例如改善智利与阿根廷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

  中国在非洲从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被一些西方国家无端指责。对此,熟悉中非经济合作的美国学者德博拉·布罗伊蒂加姆提出不同观点。布罗伊蒂加姆是美国著名中非问题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非研究所所长,他日前在《纽约时报》刊发文章表示,详细研究过中国在非洲做法的多名学者发现,很难找到证据证明中国的银行应政府要求,为确保中国战略优势而故意过度借贷,或资助亏损项目。他进一步指出,无论是他担任所长的中非研究所对中国在非洲贷款的跟踪研究,还是波士顿大学的全球发展政策中心对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贷款活动的跟踪研究都表明,“一带一路”的风险看起来常常被过于夸大,或歪曲表述。以非洲为例,基于中非研究所对中国贷款的数据,以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他们发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的面临风险的17个国家中,多数国家的债务持有人并非中国。全球发展政策中心发布的《2019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中国研究》的报告总结说,来自中国一国的资助看起来并未超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的债务可持续性门槛。换句话说,中国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贷款虽然规模大,但由此猜疑中国政府故意掠夺需要帮助的国家是没有根据的。文章最后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债务陷阱”外交,所谓中国政府为了自身利益而有策略地发放债务的指责,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为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提出要把绿色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投资,应对环境保护及气候变化的挑战。据记者了解,美国一些智库学者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愿意为共建“一带一路”建言献策。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的东南亚项目主任艾博就是绿色“一带一路”的大力倡导者。艾博在今年1月撰文指出,中国国内的太阳能产业已经发展得非常健全,完全能够胜任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可持续能源过渡技术的重任。中国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投资者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应将这些经验推广,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成可再生能源转型及其在巴黎气候协定中的减排承诺。同样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美国智库伍德罗·威尔逊中心的中国环境论坛负责人詹妮弗·特纳女士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加大宣传自己的乡村太阳能计划,这些中国国内扶贫的成功经验应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中。

  (光明日报华盛顿5月3日电)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04日 04版)

臉書留言

黃國超

(這個頁面共進入 4 次, 今天進入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