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打响了一场波澜壮阔、彪炳史册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即日起,本报推出“我看中国脱贫攻坚”栏目,分享国际友人对中国脱贫攻坚的观察与思考,共同为全球减贫事业探索有益经验。
戴上草帽,扛起锄头,背上竹篓,在海拔1800多米的田间地头播种、除草、浇水、堆肥……这是比利时前驻华大使、欧盟中国联合创新中心联合创始人帕特里克·奈斯在中国云南的日常生活。奈斯在中国待了23年,其中8年生活在乡村。近日,他向本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眼中的中国农村巨变。
奈斯住在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园子村。这里群山环抱、云雾缭绕。2012年,奈斯第一次来到园子村,便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之后,他的中国籍妻子出面,在当地承包了30亩荒地,用来开辟有机农场。
“刚搬到园子村时,我住的房子还没通自来水。现在,生活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村里的危房得到改造,村民家中都通了宽带。”8年前,奈斯从昆明市区来到园子村,路上花了5个多小时。随着东川至乌龙段二级公路的建成,这一车程缩短到2.5小时。村民们走出大山的同时,越来越多游客来到了园子村。“乡村旅游让这里热闹起来,村民多了增收途径,这是乡村振兴的成果。”
这几年园子村“大变样”,尤其环境卫生大为改观,奈斯都看在眼里。镇上派人向村民们讲解垃圾分类和投放知识,为村里配备了多个分类垃圾桶,并安排垃圾车按时进村拉运,镇上还建起了垃圾分拣回收中心,“村民们特别爱护村里的环境卫生”。
“这里的经济社会建设以和谐、有序的方式稳步推进。”在奈斯看来,园子村的变化是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缩影。上世纪末,奈斯曾到访安徽农村地区,当地的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几年后,他又到访贵州山区,当地新农村建设焕发的蓬勃生机令他惊叹:“村村设有便民服务站和卫生站,当地民众的健康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日常生活愈加便利。”
东川区曾是昆明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 乌龙镇全镇14个村均为贫困村。2019年,东川区成功脱贫摘帽。奈斯常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交流如何发展当地生态农业、旅游业等,也会介绍一些国外农村发展经验。奈斯非常敬佩中国的基层干部:“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离不开他们的坚守和创新。”
“当地政府重视生态建设,支持环保项目,努力以绿色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帮助农民开拓销售渠道,更好地推广当地绿色无公害产品。”奈斯说,得益于基层干部群众的勤奋工作,中央政策得以快速有效落实。中国的制度优势充分显现。
如今,70岁的奈斯享受着山村和田园带来的岁月静好,每天与当地村民一起下地务农,累了就坐在核桃树下唱山歌。村民老李是他在园子村最好的朋友。在老李的帮助下,奈斯最近开始学习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中国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扶贫路,有太多地方值得其他国家学习。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可以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愿在中国的大山里做个快乐农夫。”奈斯深有感触地说。
(本报布鲁塞尔电)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3日 03 版)